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她不说,也没人知道。
三天后,省电视台摄制组抵达青山村,准备拍摄《乡村振兴?人物志》专题片。
导演原计划聚焦赵振国个人事迹,却被幼儿园课堂一幕深深打动,临时调整方案,决定以“教育之光”
为主线。
采访中,记者问他:“您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什么?”
赵振国望着窗外奔跑的孩子们,沉默片刻道:“不是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房,而是下一代有没有选择的权利。
以前我们只能种地养家,现在我希望他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踩泥土。”
拍摄结束当晚,赵振国收到一封特殊来信。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盖着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邮戳。
打开一看,竟是多年前资助过的学生陈志远写的。
他在信中说,当年靠“青山助学金”
完成高中学业,现已被保送至农业大学生态专业,并志愿加入“乡村青年科技服务团”
,希望毕业后回南岭参与智慧农业建设。
末尾写道:
>“您曾告诉我,农民的孩子不该被大山困住。
可我现在明白,真正的自由,是走出大山后,仍有勇气回来改变它。”
赵振国将信读了三遍,折好放进枕头底下。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村委会班子,提出新一年三大工程:一是筹建“青山少年科学院”
,联合高校资源开展农科兴趣班;二是推动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实现集体经济绿色转型;三是启动“老屋新生”
计划,改造闲置农房为返乡青年创业公寓。
决议通过后,施工随即展开。
光伏板架设在废弃砖窑坡顶,银色阵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五栋危旧老宅被改造成带独立卫浴和网络接口的小型创客空间,租金仅为城市十分之一;而少年科学院首期招募令发布不到一周,报名人数突破两百,连邻村家长都骑车送孩子来听课。
然而,变革总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腊月十八,县里召开农业产业化推进会。
赵振国作为典型代表发言完毕,一名外乡镇干部突然起身质问:“赵书记,您搞这么多名堂,资金从哪来?是不是挪用了扶贫款?听说你们村去年集体收入才一百二十万,今年光基建就花了近三百万,账目敢公开吗?”
话音未落,会场一片哗然。
赵振国神色不变,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青山共享仓”
运营数据:“我向组织保证,所有资金来源合法透明。
其中一百五十万来自品牌溢价收益,六十万为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剩余用于贷款质押的仓储农产品市值超四百万。
这是我们近三年收支明细表,请各位随时查阅。”
他又点开一段视频:凌晨三点的冷链仓库,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新鲜蔬菜,摄像头记录下每一筐产品溯源码生成过程。
“我们不做暗账,也不靠救济。
青山村的每一分钱,都是靠着品质和信用挣来的。”
主持会议的副县长当场表态:“赵振国同志的工作经得起检验。
这种敢于创新、善于经营的基层带头人,正是我们需要推广的榜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