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光可能是触发或者连接那个‘镜像空间’的关键媒介!”
这个发现让三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光,这个象征着文明与希望的元素,在这个诡异的事件中,竟然成了通往噩梦的钥匙?
“我们需要更主动的调查。”
纪怜淮打破沉默,“被动的监测和事后分析,无法阻止下一个受害者的出现。
林星澜导演的邀请,现在看来越发关键。
她的纪录片项目,是我们介入这些区域最自然、最不引人怀疑的掩护。”
“同意。”
郁尧表态,“怜淮,你负责与林星澜接触,以艺术探讨和参与拍摄的名义,近距离观察那些异常区域。
王越泽,你继续深挖‘幻镜’节点和‘琉璃’的所有历史数据,尤其是它与‘光’的关系,并建立更精准的预警模型。
我会动用资源,调查当年‘幻镜’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和‘琉璃’事件背后的资本运作,看看能否找到这个怨念的源头线索。”
分工明确后,纪怜淮再次联系了林星澜,表示自己对《千禧暗流》项目非常感兴趣,愿意以特邀观察员的身份,更深入地参与前期调研和部分场景的拍摄体验。
林星澜对此表示热烈欢迎。
几天后,纪怜淮随林星澜的纪录片小队,正式开始了对创梦坊和运河区的深入探访。
白天的创梦坊,充满了艺术街区的活力,很难将其与午夜的诡异联系起来。
林星澜的工作方式很独特,她不仅采访现在的店主、游客,更执着于寻找那些见证了区域变迁的老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
在一家有着百年历史、如今改造成怀旧茶馆的老建筑里,他们找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原纺织厂退休工程师陈伯。
老人精神矍铄,对往事记忆清晰。
“变化太大了,好多老东西都没喽。”
陈伯抿着茶,感慨道,“就比如这栋楼,以前是厂里的技术档案室,底下还有防空洞。
后来搞城市建设,听说埋在地下的好多老线路都没动,就直接在上面盖了新楼。”
他指着窗外一片如今是创意集市广场的空地,“那儿,以前是厂区的锅炉房,有个大烟囱,后来拆了。
但怪的是,有几年每到半夜,一些晚归的年轻人说,好像还能看到个虚晃晃的烟囱影子,还能闻到点煤灰味,一眨眼又没了。
都说那是‘地气’没散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星澜认真地记录着,并引导性地问:“陈伯,您听说过‘幻镜’网络吗?大概二三十年前,这一带好像是信号覆盖点。”
“幻镜?”
陈伯皱起眉头,努力回忆,“有点印象……好像是个新鲜玩意儿,能在墙上放出人影演戏的那种?厂子效益不行那会儿,是听说要在这一片搞什么试点,后来好像也没搞起来,不了了之了。”
他顿了顿,压低了些声音,“不过,搞那个项目的时候,听说出过点怪事。
有夜班工人说,在测试那些新装的玻璃屏幕时,偶尔会看到屏幕里出现不是节目里的人影,穿着老式的工装,一晃就没了。
当时都说是眼花,或者设备故障。”
穿着老式工装的人影?纪怜淮心中一动。
这听起来,似乎不仅仅是“琉璃”
的怨念,还可能夹杂了这片土地更久远的历史记忆?这个“镜像空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