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于是,他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从证券市场公开收购,另一方面和现有股东私下议价成交,迅速取得近40%的股权,成为休斯·福特公司最大的股东。
1961年,林恩把该公司改名为林恩·迪姆柯·福特公司,也就是著名的LTV公司。
就在这个时候,华尔街开始使用“集团企业”
这个名词。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家公司以吞并其他不同行业的公司的方式,使自己壮大成长。
这类公司的股票也成为20世纪60年代最红的一种,LTV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至此,吉姆斯·林恩已是一个全国知名的风云人物。
然而,他并不想就此罢休,在他那诡计多端的头脑里,又在酝酿着新的利用别人的钱大获其利的宏伟计划了。
不断加压才能长足发展
曾有外国记者这样评价王永庆:“他的行事手段近乎残忍,秘诀是对工作细节和工作时间毫不留情地苛求,他手下管理人员若换成西方人,恐怕早给他折磨死了。”
可以说,台塑公司王永庆取得的成功,全赖于其成功的管理,而在管理手段方面,压力管理是台塑最为突出的经验。
在王永庆的观念中,压力管理并不仅仅是管理层对下属施加压力进行管理,而是本身就要有一股压力感,只有在压力下,企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在一次研讨会上,王永庆曾说:“如果台湾不是幅员如此狭窄,发展经济深为缺乏资源所苦,而台塑企业可以不必这样辛苦的致力于谋求合理化经营,就能求得生存发展的话,我们能否做到今天PVC塑胶粉及其他二次加工均达世界第一,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
今天台塑企业能发展到营业额年逾1000亿台币的规模,就是在压力逼迫下,一步一步艰苦走出来的。”
他认为,经营条件恶劣,当然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多困难,台湾岛石化资源贫乏,基本原材料价格偏高,对台塑来说反而是一股不可多得的动力,迫使台塑改善经营,提高效率。
这正是压力的作用。
王永庆对压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曾撰文指出:“研究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经济先进国家会发源于温带国家,主要是这些国家天气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难,不得不求取一条生路,这就是压力条件之一。
日本工业发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产生的,这也是压力所促成的;今日台湾工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以退一步即死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
由于业务方面的需要,王永庆经常进出美国,在谈到美国为什么在工业生产上往往竞争不过日本时,王永庆认为,美国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经营上的压力已经减轻,经营者也松懈了。
他指出:“不过美国的资源丰富,科技、管理基础样样深厚,眼前最大的问题只是出于一时的放松而已,只要稍微施以压力的话,凭借较进步的科学、资源等有利环境,情况很快又会改变的。”
他又说:“游手好闲是制造无聊、罪恶、贫穷的根源,有人以为清闲是福,其实只有认真工作后的休息,才能得到心灵的安适,才是人生至上的享受。
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充满了工作的活力,就是无上的财富。
世界上许多天然资源富裕的国家,一如非洲、印尼等,反而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进步,道理就在国民没有充沛的活力。”
在台湾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台塑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而台塑内部,在王永庆的管理思想统治下,更是人人都有压力感。
王永庆曾说:“赋予一个人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在害他。
我觉得人的潜能是无穷的,给予没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个人的潜能根本无从发挥,他的一生就完了!”
他认为,杰出的人才只有在强大的压力下才会培养得出来。
王永庆曾苦口婆心地奉劝志明工专的学生:“完成专科教育,只能为你们奠定做事的基本能力,你们要认清这一点。
踏出校门之后,要有决心接受三年的辛苦磨练,惟有如此才能有成就。
如果在座每位都能这样做,我相信百分之百会成功。
因此,在工厂环境的选择上,我奉劝各位考虑去接受具有相当压力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真正锻炼出你的本事;否则,即使你懂得必须吃苦,有意接受磨练,可是在一个满足现状、以既有成就而沾沾自喜的环境中,任何人都难免因为处于安逸之中而逐渐放松,终究毫无成就。”
王永庆不但善于教导别人进入有压力的环境中接受挑战,而且更善于营造一个布满压力的环境。
在台塑,王永庆对下属施加压力,可以说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
由于他记忆力非常好,精力过人,又喜欢追根究底,下属们一不小心,往往会被他逼得非常难堪。
每天的午餐汇报,就是人们感觉压力最重的时候。
曾有报道说台塑的高层领导不少人患胃病,就是因为午餐汇报压力太重的缘故。
为了实践他的“压力管理哲学”
,王永庆在台塑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式的管理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