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曹振镛在乾隆朝中进士,点翰林,官至侍读学士,至嘉庆朝便飞黄腾达,升为尚书、大学士。
道光皇帝继位后,他更是红得发紫,晋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图形紫光阁。
当他以81岁高龄去世后,又得到“文正”
的谥号。
这是清朝对故世大臣最高的评价,在清代享受这种殊荣的只有七八个人。
曹振镛作为一位汉族官僚,既没有显赫的武功,又没有出众的文采,在重满轻汉的清朝时代,能够在充满凶险和倾轧的仕途上一帆风顺,自然有他的“诀窍”
。
有一次,他的门生向他讨教,问他成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宠信靠的是什么。
他回答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意思是对皇帝、对上司,只需要表示顺从,不用发表自己的意见。
真是圆滑到了极点。
“少说话”
不等于不说话,而是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对此,曹振镛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进入道光时期就已经暴露出许多衰败的迹象,积重难返,地方官员纷纷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
每天堆在皇帝面前等待批阅的文件就有好几大撂,道光帝看得头昏脑胀,为此,他感到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
看吧,实在不愿整天泡在文件堆里,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废政务的坏名声。
曹振镛敏锐地察觉出道光帝的这种心思。
他讨好皇帝说:“今天国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无事。
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无事生非,在奏章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情,无非是为了博取敢于直言的虚名,对于他们又不能降旨怪罪,这样会使陛下蒙受拒谏的名声。
依臣之见,陛下今后只要在批阅奏章时,选择其中的细枝末节上的错误,降旨严厉斥责,臣下就会慑于您的天威圣明,知道陛下对天下事早已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呈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
曹振镛的一席话,正中道光帝的下怀,果然照他的办法做了。
不少人因此丢了官职,文武百官谨小慎微,尽量不向朝廷报告或少报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隐匿不报,即使报告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事情的真相。
于是,官场上形成互相欺瞒,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作风。
国家的许多弊政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形成了全国性的内乱。
然而,道光帝却少看了许多奏章,免去了大量的伏案之劳。
曹振镛这么一“说”
,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地位,成功地施展了逢迎上司的小手腕,这种人只能给自己带来某些私利,对国家来说,却是埋下了可怕的隐患。
这种人整天想着自己的名誉如何,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更可怜的是道光皇帝没有看透这一点,反而把曹振镛当成言听计从的股肱之臣。
曹振镛的举止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以曹振镛为楷模,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认识像曹振镛这样一些舍公为私的、祸国殃民的小人的本领,防备受其谎言所惑,误了勤政为民之大计。
位高权重后就该退避三舍
自古以来,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
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理解,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的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
赵普回答:“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
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
今天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