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
历史上关于兄弟之情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也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
第一个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却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
还有宋国公子兹甫的故事。
《左传》: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
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
遂走而退。
这里的“兹父”
,就是上面说的兹甫,他是法定的太子,即将继位之时,他却坚持要把王位让给哥哥子鱼,理由有两个:一则子鱼年长;二则子鱼仁义。
于是,宋桓公同意,但子鱼也坚辞不受,理由也有两个,他说:弟弟能拱手让国,这才是最大的仁义啊,我不如他,这是其一;如果这样做,于祖宗规矩不合。
一个坚决要让,一个坚决不受,依照相关的记载,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子鱼最后干脆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
他只能继承了王位,是为宋襄公。
类似故事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可以在史书上查一查。
这一段讨论的是兄弟之道。
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
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
,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
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
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
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
的好样板,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仿,形成了一个相互关爱,和谐美满的家庭。
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
,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这才是我们“齐家”
的根本之一,也是我们将来建功立业的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