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于是叔孙通就到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不料其中有两个人拒绝参加,他们骂叔孙通说:“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你都是靠着拍马屁博得你主子的宠爱,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宁,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订什么礼乐。
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
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
您的行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
叔孙通见状,笑道:“你们可真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尔后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
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
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秋去冬来,转眼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
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史记首先是谒者执行礼仪,他领着诸侯大臣们按次地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
这时有人喊了一声:“
趋。”
于是殿下的郎中们就站到了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
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名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
九行人分别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
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他贴身的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
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
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
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高祖刘邦祝酒。
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停止。”
哪一个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
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
这时汉高祖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
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了他黄金五百斤。
而叔孙通则趁此机会对高祖刘邦说:“我的那些弟子们已经跟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块儿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
高祖刘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当了郎官。
叔孙通出宫后,把汉高祖刘邦赏给他的那五百斤黄金都分给了那些儒生。
儒生们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
叔孙通的朝仪设计可谓是简明易行,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政治需求和社会现实。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为汉高祖刘邦提供了一个朝廷运作的框架,更是为汉朝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因功,他被拜为奉常,其弟子也都得到了封赏。
叔孙通在汉朝初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成为了权臣之一。
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
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
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
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