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
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
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
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
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
、“阴阳运行错误”
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
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错误。
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
天人三策"
。
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汉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更迭详对,统是援据《春秋》,归本道学,世称为天人三策,传诵古今。
其文章过长,作者不能全部在此全言,而使其掩盖讲故事的重点,所以在这里放董仲舒所写文的最后一篇就可以了。
大略说的是: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故遍复包含而无所殊。
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无私。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故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夫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古之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知仁义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
臣又闻之:聚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晻与暗字通。
致明,以微致显。
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
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之大者,君子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着。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无敝,敝者道之失也。
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者,救敝之术,当用此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授,而守一道,不待救也。
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大汉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夫古之天下,犹今之天下,共是天下,古大治而今远不逮,安所缪盩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之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与天同意者也。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