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唐小雅凝神倾听,起初只有风声,但很快,她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旋律??那是《永不熄灭》的变奏,节奏缓慢,带着童声合唱的纯净质感,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
她打开手机,接入“千灯计划”
后台,发现全球基站正在同步播放一段未知音频。
系统日志显示:信号源来自西藏旧气象站,触发条件为“双共鸣体接触”
,即两名高阶共感者首次建立物理连接。
换句话说,她和林晚的牵手,激活了沉睡三年的“启航协议”
。
当晚,唐小雅带林晚住进酒店。
睡前,她打开电脑,准备整理今日所得资料。
可文档刚加载完毕,屏幕忽然闪烁,跳出一段全息投影般的立体文字,悬浮在空中:
>**“检测到双频共振,启动‘星轨校准’程序。”
**
>**“目标坐标:LX-714。”
**
>**“倒计时:1,094天。”
**
>**“建议行动:寻找‘第三频段’持有者。”
**
“第三频段?”
唐小雅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林晚在床上翻了个身,梦呓般说道:“妈妈说,世界上有三种声音最特别:妈妈的心跳、雨打窗户的声音,还有……陌生人对你笑的时候,空气里的震动。”
唐小雅猛地睁大眼睛。
她想起了傅沉舟视频中的最后一句话:“真正的光源,从来不需要被点燃。
她们只是需要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光芒。”
或许,“第三频段”
并非某种技术参数,而是指第三种共感能力??那种能感知“无形善意”
的天赋。
比如,在地铁里察觉陌生人压抑的悲伤;在人群中听出某个人笑声背后的孤独;甚至,在一场大雨中,听见某个孩子因没带伞而默默流泪的频率。
这种能力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
而拥有它的人,往往早已在生活中无数次点亮过他人,只是从未意识到自己就是那盏灯。
第二天清晨,唐小雅决定带林晚去一趟北京。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档案虽已查阅,但还有一处未解之谜??傅沉舟研究笔记中反复提及的“三频耦合实验”
,记录在一本手写日志里,编号【NL-9】,据说是用特殊墨水书写,需特定波长光线才能显现。
她们乘高铁北上。
途中,林晚靠在她肩上睡着了。
唐小雅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与山峦,思绪却飘回二十年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