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携带老少几十口家眷,到北京去做“只有领俸吃饭一事”
的“汉军公”
。
而
后,又按圣意,将已被鞭尸泄愤的郑成功夫妇厚葬于南安。
看来,驯化收容台湾,没有施琅“宰相肚里能撑船”
的气度也难。
施琅征台,已为子孙后代留下辉煌一笔。
而征台后的那一笔,给历史
留下的印迹则更深刻、更伟大。
台湾既得,是弃是守,在北京的皇宫里引出一番争执。
众多廷臣认为,
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
、“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相通”
,建议“迁其
人,弃其地”
,将岛上二十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
言至极甚,还有人干脆主
张“弃其地与红毛”
,“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
康
熙受到影响,也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值此弃台论喧嚣,康熙本人动摇之时,施琅呈上了那篇一纸定了台湾
终身的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他条分缕析,据理力争,高声疾呼:
台湾是江浙闽粤的屏藩,一旦放弃,流民、逃犯、兵痞极有可能涌进台湾成
群结党,剽掠海滨,后患无穷。
况且,原先占据过台湾的西洋人也一定伺机
再度占领,窃窥边场,迫近门庭,东南沿海将从此不得安宁!
一篇掷地有声的奏章如同临顶泼下的清凉剂,使康熙彻悟清醒,遂下
决心在台湾设府驻军,将这块宝地正式划入版图。
尽管施琅的论点仅以安全
虑,为防台而请辖台治台,但毕竟,台湾——我的祖国最苦命的孩子——从
此被她的大陆母亲紧紧搂抱了二百一十二年。
历史,不应忘记施琅的直言诤谏。
历史,也不应忘记康熙的从善如流。
若无这一对诤臣明君,台湾,早已是西洋人或东洋人的盘中餐、咀上肉了。
我还是要说那句话:为什么在哪都见不到施琅的花岗岩塑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