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
第一条录入内容,是那位哈萨克少女用母语讲述的《月亮为何哭泣》。
与此同时,在非洲草原,春梅带领学生们建起了第一座“自然之声博物馆”
。
它由五顶帐篷拼接而成,内部陈列着各种仿生传感器:模仿象耳形状的低频接收器、模拟鸟喙结构的风噪过滤装置、甚至还有用鳄鱼皮制成的地面震动感知阵列。
“这不是展览馆。”
她在开幕仪式上对孩子们说,“这是我们的图书馆。
只不过,书页上写的不是文字,而是大地的心跳。”
一个月后,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草原。
河流干涸,水源紧张,连学校唯一的水泵也因电压不稳烧毁。
就在人们准备迁徙之际,阿木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ZebraTalk”
的振动能量采集模块,改装成微型压电发电机,配合脚踏式传动装置,实现人力供电抽水。
“就像小时候踩缝纫机那样?”
有学生问。
“对。”
阿木笑了,“只不过这次,我们踩的是希望。”
三天三夜,他们用废弃汽车减震弹簧做储能元件,用牛皮做传动带,用自行车轮做飞轮调节器。
最终,一台由六个孩子轮流踩踏驱动的“人力水利站”
诞生了。
虽然每分钟只能抽出两桶水,但它持续运转了整整十七天,直到降雨来临。
视频传回青山村那天,全村老少聚集在文化礼堂观看。
当看到孩子们满脸汗水却笑着喊“我们自己活下来了!”
时,王秀兰捂住了嘴,泪水从指缝间滑落。
赵振国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写下新的一句话:
**所谓文明,不是谁能造出最先进的机器,而是谁能在绝境中依然选择相信彼此。
**
夏天结束时,“萤火一号”
迎来了第一个周年纪念日。
全球各地自发举行了137场庆祝活动。
最特别的一场发生在南极洲??一名中国科考队员带着一套便携式终端,在冰原上升起了萤火旗帜,并通过卫星链路接入网络,上传了一段极光下的独白:
>“这里没有人烟,没有泥土,也没有童年记忆。
>但我依然想告诉某个遥远山村的孩子:你看,我也为你点亮了一盏灯。”
赵振国收到这段视频时,正陪着小丫修理她带回的那台故障无人机。
父女俩蹲在院子里,螺丝刀、焊枪、万用表摆了一地。
“爸,你说将来会不会有一天,萤火的光也能照到外太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