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巴西贫民窟青少年自发集会,打出横幅:“我们要自己的萤火!”
更令人动容的是,全球已有超过一万名乡村学生签署联名信,请求保留该项目。
他们在信中写道:
>“我们不要施舍的灯光,我们要自己点亮的火炬。
>我们不怕犯错,只怕从未尝试。”
关键时刻,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五所非洲高校提交学术报告,论证“萤火一号”
仅为地面通信实验平台,不具备入轨能力,完全符合国际法豁免条款。
同时,他们提议将其列为“全球教育共享资产”
,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
压力之下,委员会最终撤销禁令,但附加一项条件:必须公开所有技术细节,接受第三方监督。
赵振国欣然应允。
他在发布会上说:“我们的代码从来就不锁门。
欢迎任何人来看,来改,来超越。
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
风波渐息,萤火网络迎来新一轮扩张。
缅甸山村教师用竹筒和磁铁做出简易水力发电机,上传教程;
秘鲁高原牧民用羊驼粪发酵产沼气,驱动微型涡轮;
孟加拉国渔民将废弃渔网编织成浮动太阳能浮岛……
这些成果被自动归类进“乡土智慧库”
,AI系统对其进行交叉分析,生成新的优化方案,再反馈给原始贡献者。
某日,赵振国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加密音频。
破解后,竟是十年前一段丢失的录音??当年杨文彬向国家科技局递交光伏设计时的答辩现场。
背景音里,评审专家冷笑:“农村教师搞什么创新?先把课本讲明白吧。”
而杨文彬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我教的学生里,有孩子每天走四个小时山路读书。
他们值得更好的灯。”
赵振国听完久久不能言语。
他将这段音频设为“破壳计划”
每日晨读第一课,并加上一句旁白:
**有些光,照得晚,但永不灭。
**
夏天最热的一天,小丫回国探亲。
她带回一本外国中学颁发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授予赵小丫女士,因推动全球青少年科技创新平等作出杰出贡献。”
饭桌上,她谈起在国外的经历:“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不怕失败?我说,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摔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站起来继续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