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真正扎根乡土,而不是沦为昙花一现的样板工程。
“我们现在有数据、有技术、有品牌,缺的是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他说,“我不想十年后回头看,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于是,“乡村未来计划”
悄然启动。
由少年科学院牵头,开设六大实践课程:智慧农业、生态保护、非遗传承、电商运营、社区治理、新能源应用。
每名初中以上学生可自由选修两项,完成全部课时并通过考核者,将获得县政府认证的“乡村振兴技能证书”
,并优先推荐进入职业院校或村级合作社任职。
第一批报名人数超过三百,几乎涵盖全村适龄青少年。
与此同时,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家庭内部发生。
那些曾觉得“读书无用”
的家长,开始主动向孩子请教手机操作;曾经只会搓麻将的妇女,围坐在文化礼堂听电商培训课,笔记记得比学生还认真。
五十八岁的李桂芬甚至拉着儿媳一起直播卖土鸡蛋,首秀三小时卖出两千枚,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我这张老脸,也能变成‘流量密码’!”
四月中旬,赵振国接到教育部通知:少年科学院报送的《基于乡土情境的STEAM教育实践研究》论文,获全国农村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随信附来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教育项目观察员的访问邀请函。
他没急着回复,而是叫上王秀兰一起去看了新建的幼儿园。
那天正好是“自然认知周”
,孩子们分成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观察蜜蜂采蜜、记录蚂蚁搬家、测量树影长度。
一个小女孩抱着本子跑过来,仰头问:“赵爷爷,你说蜜蜂会不会也上网呀?它怎么知道哪朵花有蜜?”
赵振国蹲下身,认真回答:“它不用网,它用自己的翅膀和触角写了一张看不见的地图。”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就往本子上画了一只长着Wi-Fi符号的小蜜蜂。
他看着那稚嫩的笔迹,忽然明白:真正的现代化,从来不是把城市搬到农村,而是让农村的孩子既能仰望星空,也不忘脚下的泥土。
五月,枇杷黄了。
一辆军绿色吉普车驶入村口,车上跳下一个穿着旧军装的老人。
哨兵模样的胸章虽已褪色,但身姿依旧挺拔。
“爸?”
赵振国远远看见,心头一震。
老人是他多年未见的二叔赵卫国,曾在边疆戍守三十载,退伍后定居西北。
谁也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节回来。
“来看看。”
老人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光伏电站、信号塔和穿梭的共享电动车上,久久不语。
当晚,一家人围坐吃饭。
二叔沉默良久,忽然开口:“你这条路,走得比我当年守边境线还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