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书屋

第4部分(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载《帝制晚期的中国》,第7卷第1期(1986年),第1一26页。

关于清代货币供应的一般情况,参见傅格尔:《清初中国的中央货币政策与云南的铜矿生产,1644…1800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林满红:《货币与社会:十九世纪初中国的货币危机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哈佛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

②韩书瑞和罗斯基:(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第222页。

☆★☆★☆★☆★

长江下游社会

这个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与中部,通常被称为江南地区,是现在被我们称为长江下游的大地区的繁华核心。

在分省地图上。

这一核心区域包括江苏南部,安徽东部的一角,以及浙江北部。

①人们常常以这个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为背景,对十八世纪中国的商业扩展进行论述。

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经济已在这里存在了七八百年;诸如商品化的农作物生产以及专门化的市场之类构成中国帝制晚期经济的特点,也在这里最清楚地表现出来。

事实上,由于这个地区内各地的经济都达到了高度的专门化,以至于粮食产量过低,难以满足当地人口的需要。

于是,江南的许多城镇成为大规模地区间谷物交易的集散地。

进入十八世纪后,每年都有足够为三四百万人食用的稻米从长江中上游各省运往苏州、松江和太仓周围的各个商镇。

②这些稻米最终将抵达遍布华东的各个缺粮地区。

据十八世纪初叶一个观察者称: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虽丰年多取资于江浙,亦犹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虽丰年必仰给于湖广。

数十年来,大都湖广之米镇集于苏郡之☆★☆★☆★☆★①由施坚雅所提出的地区性体系的分析方法,是当代影响最大的方法上的尝试,其目的在于能够对中国经济作功能上的区分,同时将这种区分同政治行政体系联系起来。

参见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性城市化》,载施坚雅与艾尔文编:《帝制晚期中国的城市》,斯坦福大学出版杜1977年版,第211~252页。

②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8年版,第61页。

☆★☆★☆★☆★

枫轿,而枫挢之米,间有上海、乍浦以往福建。

故岁虽频裢,而米价不腾。

①在制造业方面,江南财富的基础是纺织业。

长江下游生产的纺织品在全国均有市场。

丝绸是领衔的出口产品,为生活日益奢华的官僚及学界与商界上层人士所穿用。

这一规模宏大的工业是以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家庭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

江南社会已经高度商业化,其市场网络则与农民的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说那里存在着“与世隔绝的”

或“单个的”

地方经济(这里指的是过去人们对于中国乡村的一些错误看法),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极而言之,乡村与市镇的结合,也意味着它受到了手工业的某种支配。

在这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要使得依然不断增长的人口能够在一再缩小的耕地面积上生存下来,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不能闲着,而必须为市场生产一点什么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人对于纺织业的生活作过这样的记载: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里妇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之间。

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不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②☆★☆★☆★☆★①蔡世远认为,政府应当放开对于福建稻米出口的限制。

令人遗憾的是,米价的稳定并未能持久。

转引自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第63页。

②《正德华阳县志》,转引自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第17页。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替身养猪去了[快穿]漫兽竞技场我当大圣姐姐这些日子,操碎了心豪门拖油瓶,我靠画符爆红全网传奇篮神魏武侯枭门邪妻好男人他有金手指[快穿]穿成窝囊小姐的贴身丫鬟绝世保安事业脑咸鱼在八零我的未婚妻是主播武林店小二我的狗狗公司闻名世界三国之天下无双全能影后的花式撩法抢救大明朝龙符师妹疯癫一笑,对方生死难料玄学大佬只想当咸鱼七十年代小娇媳赤骨天梯我和大圣是兄弟太古神王韶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