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
,因为北援事关“勤王”
,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
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
,而“楚军关天下安危,是失,切宜慎重”
,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
。
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
,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
而告终。
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
湘军“关天下安危”
,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
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
,静待时局之变。
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
;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
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
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
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
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高明。
而他们二人之所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
事后,胡林翼选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的献议附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议》一书,刊行于世。
大概由于内部议论过于直露,不宜公开发表,在刊刻时删去一些内容。
故在李鸿章的条陈中已不见“按兵请旨”
的字句。
曾国藩、胡林翼不愿派鲍超入援,还有另一层考虑,即鲍超乃一员勇将,朝廷肯定令鲍超归胜保管带,而胜保乃极端仇视湘军,胜保若以“勤王”
之名,将鲍超收为麾下,那时北援湘军就会拱手送人,这对全局又是大有影响的事。
但鲍超不明底里,认为自己失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机会,故露出不满之意。
还是胡林翼善于做思想工作,写信劝诫说:“涤帅与我都深知胜保为人忮忌贪诈,专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将,弟若北援,无论南北风气异宜,长途饷项军火,无人主持,且必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
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难,不敢不遵,万不可以他词推诿,其时涤帅筹思无策,只得应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与涤帅若能北行,则所带将士,或不致十分饥困,亦不致受人磨折。
弟若知涤帅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
涤帅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于世事太愚,当一心敬事涤帅,毋得稍有怠玩,自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
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
如果说在“勤王”
问题上,曾国藩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
抗上是一种“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