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第122章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上一章“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描写的是作者想象着自己完成作品之后可以昂首挺胸,从容不迫的走向皇宫大殿内向梁武帝交差的情形。
他可以在宫殿之上任意挥洒,自由展示自己的才华了;作者表达了即将完成作品时内心轻松、兴奋与“放纵”
。
无论他的才学是多么渊博,但《千字文》所造成的压力还是太大了。
在完成之后,作者也不由得想自由自在地“放纵”
一下了。
但这种放纵只是内心的放纵,这里所谓的“放纵”
仅仅局限于其内心世界,绝非意味着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肆意妄为、极度张狂或者完全忘乎所以的举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能让这种“放纵”
流于表面和外在,这位作者又该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体现呢?答案便是——“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
作者依然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端庄,整个人保持着一种严谨而矜持的姿态。
我们还是先从文字说起。
“束”
,指事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绳子将树枝捆扎起来的样子。
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释》中说:“(束)象囊橐括其两端之形……引为凡束缚之称。”
李孝定先生认为“束”
像甲骨文的“东”
字,像是一个无底口袋装上东西后系其两头的样子,因此引申为束缚、捆绑的意思。
这个意思也一直沿用至今。
金文,小篆以及楷书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均为“木”
上加一个圆圈或方框,看上去像是一根绳子将树枝之类的物体捆扎起来。
《说文解字》:“束,缚也。
从囗、木。
凡束之属皆从束。”
由捆绑的本义引申出对人或事物的限制、约束的意思。
《商君书·画策》:“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在古代,捆绑柴薪、行囊等物品,自然首先要聚拢来,整理好,才能捆绑。
这,两者密切相关,因而引申出了收拾、整理的意思。
《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束,聚也。”
《战国策·燕策》:“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