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矩形”
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因为矩尺能为工匠提供标准,确保制作的物品符合规范,所以
“矩”
又引申为法则、规则、法度的意思。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物理学领域,“矩”
被用来表示力矩,即指使物体转动的力乘以到转轴的距离,这是对
“矩”
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步”
,会意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甲骨文字形由一个正写的“止”
和一个反写的“止(??
读作ta)”
构成,一像左足,一像右足,像左右二足前后相承的字形;也有一说其字或从“行”
旁,示在道路上行走的意思;无论是哪种说法,其本义就是行走的意思。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这两只脚形状相反,就像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
小篆继承金文,也是一正一反的两个“止”
字。
《说文解字》:“步,行也。
从止??相背。
凡步之属皆从步。”
《说文解字注》:“‘行也。
’注:行部曰:人之步趋也。
步徐,趋疾。
《释名》曰:徐行曰步。”
由此可见,步从行走的意思,更有了慢慢行走的意思。
古人对“走”
区分得很细,快走和慢走在用词(字)上有区别。
《淮南子·人间训》写道:“夫走者,人之所以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为迟也。”
因为行走的时候两只脚就要有所踩踏,故此引申出表示用脚走、踩、踏的意思。
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
由于行走的时候要迈开脚步,后来引申出脚步、步伐的意思,同时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张衡《东京赋》:“行不变玉,驾不乱步。”
在古代,前脚跨出后与后脚中间形成的距离,称之为“跬”
;两脚各跨出一次才称为“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