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也就是说,甲骨文是用来和神通话的,是祭祀的时候占卜过程的记录。
二十世纪初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商朝人在乌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的字,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为什么要用文字记录?因为在古人的头脑里,神是识字的,而人可以通过文字跟神进行沟通。
所以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和神明联系在一起的,是神圣的。
从这里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人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
。
但实际上,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文字很难说是某一个人造的,而是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
最初伏羲演化八卦,那时候也是有文字的,只是那时候的文字都和八卦图像一样,跟接近于符号或简要的图形。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这些符号变得越来越多,各部落之间也无法相互通用。
所以或许这样的解释更合理些——仓颉把之前的那些“字”
演变过来,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了统一的文字。
当然,古人不了解这一点,就认为是仓颉造了文字。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古代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明显不一样。
实际上,我们现在也能体会到,文字和我们平常用的口头语言是有区别的。
当然,从黄帝到各朝各代肯定也会有口头文字,但是它跟祭祀神和祖先用的甲骨文肯定也不是一回事。
因为甲骨文主要跟祭祀、礼乐有关,是给神看的,不是记录日常对话的。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书面文字跟口头语言完全是两种不同用途,可能离得很远、很远,后来才慢慢接近,到明清时代才有白话小说(其实也是半文半白的),到五四运动之前,才有纯粹的白话文。
接下来是“乃服衣裳”
。
咱们先说“衣裳”
。
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
后来胡曹发明了衣裳。
什么是衣裳呢?《说文解字》中说:“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意思是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
注意一点,这里的“裳”
是裙裳,象裙子一样的,不是后来的裤子,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
我们再简要的讲一下“乃”
字和“服”
字。
“乃”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指的是第二人称的代词,相当于你的。
二,就是动词“是”
的意思。
三,就是连词,相当于“竟然、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