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如:“百依百顺”
。
“郡”
,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从邑,君声。
金文字形由“君”
和“邑”
组成;君,指的和君主相关的,而邑,是城池的意思,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其造字本义古代朝廷直辖的大都市,指的是古代的行政区域。
《说文解字》:“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
朱骏声曰:
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
秦以后郡大县小。
说到这里我们要讲一下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
在我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行政区域划分是以秦朝为界,之前为贵族世袭制,之后则为官僚任命制。
春秋之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地方行政区的划分,商朝成为天下共主的方式是众“方国”
的臣服,周朝则对天下主动采用“封邦建国”
的“封建制”
。
在秦朝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也就有了细致的行政区域划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分天下为36郡,至秦亡之时,增至48郡。
汉之初,沿袭秦制也是郡县制,后来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形成了州-郡-县的行政区域格局。
到隋朝时,虽几经改变但仍保持这个框架。
唐朝建立后,李渊将郡又改成了州,此时的天下有300多个州后来为了方便管理,李世民分天下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地方行政区又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而宋朝沿袭了唐制,地方同样分为三级制,但赵光义将道改为了路,基本架构不变。
到了元朝时期,鉴于天下道、路行政区太多,元朝在腹里设中书省直辖区,天下其余地区设立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明朝沿袭元朝建立了布政司(省)~州(府)~县三级制。
而清朝将这个架构拆为四级——省~道~府(州)~县(州)四级。
“秦”
,
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秦”
字分为上中下两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两只手(“廾”
),中间是“午”
字,“午”
是“杵”
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
下半部是两棵稻谷,象征成熟了的庄稼;字形描绘的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
由此可见,先民们是抓住丰收、粮食多的这一特点,用双手举杵,由禾取粮的这一关键,便用廾(指手)、午(杵)、禾会意,创造了秦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