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表示光明正大的意思,下面是个“血”
的简写,表示和血相关;古人认为血是生命的象征,将各自的鲜血滴入同一个盛器的水或酒中,对天地发誓后喝下融合彼此鲜血的水或酒,表示生命相连,命运与共。
《说文解字》:“盟,(??)《周礼》曰:“国有疑则盟。”
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
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
??,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
从囧从血。
??,篆文从朙。
??,古文从明。”
《释名》解释:“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
“盟”
字的本义是双方或多方订立契约,古人的
“歃血为盟”
就是其最典型的体现。
在古代,盟誓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行为,人们通过杀牲取血,将血滴入容器中,然后盟誓者把牲血涂抹于嘴唇上,在神灵面前起誓,约定彼此信守誓约、绝不背叛。
后来其字义逐渐从具体的盟誓仪式扩展到盟约、誓辞的意思,后来进一步引申为指双方或多方订立的约定、条约,表示各方之间的联合、结盟的意思。
关于“践土会盟”
,《左传》是这样记载的:“(鲁僖公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陈侯如会。
公朝于王所。”
这里我们把这段历史简要的介绍一下。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晋国国内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回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
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
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
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
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知道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
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
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
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这两句讲的都是晋国成长的历史,也从侧面讲了各诸侯国成长成为强国的历程,一般都是君主开明,贤臣聚集,上下一心,内修德政,外用强兵,通过一代或几代的积累逐步达成了国富民强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