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跟科利说,最多一个月,我就送钱去厦门。”
买办如释重负。
洋人在清朝做生意,还真离不开买办,别的不说,但是洋人不能进入内地这一条,有时候就需要买办奔走。
“科利先生说了,用茶叶结算也是可以的。”
“那就谈谈价格吧。”
最后达成了一个好价格,茶路尚未完全恢复,一担茶叶价格一度高达30两银子,还有价无市。
刘勇强答应用30两银子的价格,用茶叶支付货款。
他可以借用蒋家的信用,在建宁府一带赊购100多万两银子的茶叶,但最终还得还这笔钱。
产地收购价非常低,以前不到4两,现在依然如此,因为白银在中国非常坚挺,几百年来都是如此,还因为鸦片进口导致白银外流,银价甚至有所上升。
福建出口茶叶,最贵的是运费,从最远的崇安将一担茶叶运到厦门,运费就得5银元,大概4两银子。
途中官府征收厘金从一钱上升到二两二钱一分,有整有零,比以前增加了二十四倍。
出口过海关,每百斤(一担)一律抽二两五钱,不过这笔关税清政府都无权管辖,现在是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管,因为总能给清政府交钱,且收税似乎比中国官员还可靠,清政府默认了这项关权丧失。
这几项总成本加起来,到洋商手里的硬性成本就是12两银子,中间流转多道,原产地的茶贩子、口岸的茶商,运输的船商,都要剥一道利润,再加上给官员、沿途哨卡的贿赂这些隐形成本,到了口岸才会高达20两银子以上的售价。
刘勇强算过,这其中他能动手脚的地方极多。
沿途所谓的厘金,他可以通过官方豁免,以茶叶换军火为名义应该可以说服相关的官员,沿途的哨卡,他派兵押送,拿着路条,不怕搞摩擦,为了钱打死几个绿营兵痞在所不惜。
海关那一道手续没办法,运费也不能省,雇人正常花钱,但能节省下给官府的二两厘金,送礼的隐形成本,大概一担茶叶净赚8两银子。
在金钱的驱动下,刘勇强快速行动起来。
有李云梯、刘云樵帮忙游说,一直游说到了新任闽浙总督庆端处,最终批了一万担的免税条子,最后算下来总成本10万两,抵了30万两军火货款。
这样亏空就少了很多,只有不到八十万两,以50两的良心价卖给周天受兄弟两万支洋枪,补足亏空。
至于茶叶这条财路,还可以深挖一下。
福建每年出口茶叶七八十万担,一担能挣20两银子,就有一千多万两,当然他不可能垄断茶叶贸易,真能垄断,那可就不止一千多万两。
刘勇强的预期是100万两,每年能从茶叶中固定赚到100万两,就足够他养四五万兵。
当然这还是比不上军火值钱,一杆枪净赚40两啊,可惜英国处理剩余战争物资这种好事不是每年都能遇到的,因为英国人最多一代人才可能打一次克里米亚战争这样的大战。
打鸦片战争,消耗不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剩余物资。
所以还得从茶叶这条渠道挖掘潜力,福建这边已经渐渐稳定下来,各官员到位,低效率的官府也总算能够低效率的履职。
不管是李云梯还是刘云樵都告诉过他,1万担就到头了,每年他可以有一万担免税茶叶来换购军火,再多不可能。
这其中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了,一担茶叶二三十两银子中,除了四两采购价,四两运费,二两厘金,二两关税外,除了这十二三两银子外,其他钱都是算不清楚的。
算不清楚的这笔账是最可怕的,没人知道商人从中赚了多少,官员从中拿了多少,绿营拿了多少,文官拿了多少,地方官拿了多少,京官拿了多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