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5)
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
钝感力包含了诸多积极的人格特质,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首先,钝感力强调个体特质因素,个体具有的正性特质越多,正性特质发展的越好,个体的钝感力发展的越完善。
其次,钝感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社会和文化等),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尤其是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钝感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积极人格,包括许多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创造性等
。
根据《钝感力》一书中的描述,具有钝感力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是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
在生理方面,人体的血管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二者相互拮抗,拥有钝感力的个体不易受到刺激的影响,副交感神经处于支配地位,血管舒张,全身的血液可以畅通无阻地流遍全身
。
但钝感的个体有时会给人留下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
钝感力这种思想其实在中国早就产生了。
古代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思想就与现在所说的钝感力不谋而合。
庄子提出的“心斋”
是指终止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包括以感官为基础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这样可以说是达到至虚至无的境界。
钝感与心斋都是对个体生命终极追求的一种手段,都强调忽视人的感官作用,不让感官影响到人的内在世界,从而获得快乐和自由
。
而钝感力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社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的。
现代人待人处事常常过于敏感,容易走极端,因而也容易受到伤害或伤害到他人。
钝感力是人们在应对各种事情的过程中,不会使自律神经变得紧张或反应过度,从而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易于同他人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求得生存和成功的一种能力
。
由于其鼓励降低自身感受性,放缓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减少内耗、专注自我,而普遍受到压力较大的年轻人的追捧,成为网络热词,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钝感力可简单理解为敏感的反义词,如果敏感是种天赋,那钝感是种能力。
心理学研究开始关注高敏感个体和低敏感个体(可简单理解为钝感力强的个体)间的差异,发现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因素,高敏感人群的脑区激或强于低敏感人群
。
关于钝感力本身,目前还没有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存在一些心理学名词在研究理论和范畴上与钝感力相同或相似,例如心理韧性、防御机制和应对、积极人格等
。
教育学者在中小学中引入钝感力概念,旨在调节青少年和儿童的压力水平,促进负面情绪的消除,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
钝感力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加自在地生活,但同时,钝感力会让人忽视当前情境中的信号,产生惰性。
所以,在生活中,只有敏感力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敏感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