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我们加起来刚好四个人。”
眼瞧着大家都快组队完成,夏知予只能说‘好’,四人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柯泽拉了群,提议今晚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吃饭的时候,再想选题的事。
大家都同意,夏知予也不好推脱。
几人找了家缅甸菜,老板是缅甸人。
酒吧式布局,餐馆前台背靠一墙面的酒,灯光微弱,却不妨碍视线,很适合聊天说话。
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夏知予开始回许京珩的消息。
柯泽看到后,顺带问了一嘴:“今天送你来机场的是你男朋友吗?”
夏知予没有否认。
柯泽慢慢地陷入了沉思:“他也是南樟人?”
“嗯。
怎么了?”
夏知予觉得他怪怪的,但又说不上哪里怪。
“没事。”
柯泽笑着打马虎,抿了口荔枝鸡尾酒,眼神落在夏知予的手机屏幕那儿:“就是看着眼熟。”
作者有话说:
许哥:异地第一天
第69章开窍
等他们吃完饭,让服务员收拾了桌面,几人拿出电脑,开始讨论选题的事。
柯泽今年大三,四人小组中他是年级最高的那个,是本专业的学生,大二的时候还去卡迪夫大学交流过一年。
这样的简历摆在面前,自然而然成了小组组长。
他提了几个想法,每一个都很有意义,就是可执行度太低,具有突发性,新闻素材不可能为了顺应你的选题凭空出现。
大家初来港城,虽然来之前做过功课,了解过港城人的生活习惯,但他们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港城人,要从港城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还要具备可行性,确实有些困难。
讨论短暂地停滞了一段时间。
大家各自盯着屏幕,收集资料。
大概僵持了半小时,夏知予突然支支吾吾地开口:“那个...我有个想法。”
学姐问她有什么想法,夏知予简单地梳理了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发在群里:“我记得,从80年代开始,内地与港城的来往就变得非常密切,但是这段关系,总是以非常宏大的叙事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我觉得新闻还是要有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港城其实有不少从内地移居过来的人,我们可以通过采访移居港城的普通群众,挖掘一段内地和港城之间的互助史。”
柯泽拢了拢眉头:“这个新闻素材也不好找吧。
每次采访之前,都要问一句,你是移居过来的吗?到时候就一天时间,能搜集到多少素材?”
夏知予又在群里丢了个链接:“上环是华人的主要商贸区,有不少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老板们。
这里烟火气重,比其他地方更能抓到采访对象。”
大家点开她找的资料,看完后,柯泽没说话,反倒是他的室友搡了搡他的胳膊:“我觉得可以哎。
而且我们之后不是要做数据新闻吗?干脆就做从80年代开始,港城的人口结构变化,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