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马店村的秧歌是全公社最有名的。
在这个秧歌传统深厚的村庄里,大人娃娃谁都能上场来上几下。
一进入冬天,村里的人就为正月里闹秧歌而忙活起来了。
所有的家户都在准备招待秧歌队来自家“转院”
时的吃食;每一家都要借此机会来夸耀自己的“门户”
好。
有的家庭,仅仅因为一回秧歌招待得好,来年就有好多人家给说媳妇。
因此,就是光景最烂包的家庭,也要省吃节用,把那些红枣呀,瓜子呀,核桃呀,挑最好的留下来,准备撑这一回门面。
一旦进入正月,各个村的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卷入到这欢乐的浪潮中去了。
有的秧歌迷甚至娃娃发烧都丢下不管,只顾自己红火热闹。
人们牛马般劳动了一年,似乎就是为了能快乐这么几天。
但自“文革”
以来,闹秧歌就作为“四旧”
而被禁止了。
打坝修梯田代替了传统的节日。
那些年提倡“吃罢饺子就大干”
,人们在正月初一就被赶上农田基建工地。
可以想来,这些年里,这些村庄在一整个正月,那心情是多么灰呀!
胳膊腿是多么痒痒啊!
有些唱主角的伞头急得不行,常常在基建工地上以锨代伞,唱上那么几段,众人就一边劳动,一边按下首给他呼应。
那十年的春节,对于黄土高原上的人而言,那不是过年,而是过晦气。
后来,政策渐渐松动,激情的人们立刻就把熄灭多年的红火又煽动起来了。
先是由一个村的火一起来,接着整个公社所有村庄的火都烧起来了!
公社和县上除不拒挡,还支持农民恢复这传统的红火热闹。
村民们不仅恢复了闹秧歌,还恢复了很多的传统剧目,像正月十五“转灯”
这样的传统,也及时地得以恢复。
当这些传统项目恢复以后,无论在任何场合,总要表演一番。
大到国家节日,小到婚丧嫁娶,都要来上那么几个保留节目,不但能博得满堂彩,还为传承“非物质”
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此时,人们把地点放在马店村小学,也就减少了很多繁文缛节,诸如“转院”
一类挨门上户送好运、讨吉利的过程,就直接省略不计了。
当然,调皮的“伞头”
还是会象征性地绕场一圈,将手伸到观众面前讨要“彩头”
,也没人会给他,大家嘻嘻哈哈打闹一番,不需要年节时的神圣和严谨,完全就是为了玩儿,也就玩笑一般了结了。
过程可以不要,唱词却不能忽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